35、用感情換取他人的信仰,無法長久;用道德建立他人的尊敬,歷久彌深。
36、由“無常”,可悟緣起緣滅,必能精進;由“無我”,可知性真性實,必得自在。
37、目中有人助緣多,口中有德福報多,耳中清凈和諧多,心中有佛歡喜多。
38、在學識上要力求博大精深,在修養(yǎng)上要力求忍耐包容。
39、養(yǎng)生之道,在于吃得澹,吃得粗,吃得少;處世之道,在于吃得苦,吃得虧,吃得重。
40、自我觀照,反求諸己;自我更新,不斷凈化;自我實踐,不向外求;自我離相,不計內外。
41、有田不種,必無收成;有錢不用,必空積聚。
42、有為法雖假,棄之則佛道難成;無為法雖真,執(zhí)之則慧光不朗。
43、有道之書盡讀,明事之書多讀,閑雜之書少讀,邪妄之書不讀。
44、死,要死得有價值;死有重如泰山,有輕如鴻毛;活,要活得有尊嚴;活有流芳百世,有遺臭萬年。
45、為人父母,要心甘情愿養(yǎng)育子女;為人師長,要心甘情愿作育英才;為人學生,要心甘情愿承受教誨;為人子女,要心甘情愿孝養(yǎng)父母。
46、求革新不可太快,厭惡人不可太兇,要他好不可太過,用人才不可太急,聽發(fā)言不可太率,對自己不可太寬。
47、有能力的人,處處給人方便;無能力的人,處處給人為難。
48、自己不學好,別人幫不了;自己要學好,誰也擋不了。
49、勇氣須從一念中求,仁慈須從行儀里找。
50、生活的教育重于知識的教育,道德的教育重于功利的教育,普及的教育重于特權的教育,自覺的教育重于接受的教育。
51、坐姿如鐘,必須穩(wěn)重;站立如松,必須正直;容貌如鏡,必須明凈;行止如法,必須合儀;思想如流,必須清澄。
52、作家在稿紙上耕耘,農夫在土地上耕耘,教師在黑板上耕耘,禪者在心地上耕耘。
53、人我相處之道,靠生活教育來訓練;自我提昇之道,靠思想教育來啟發(fā)。
54、事事肯放過他人則德日昇,事事不放過自己則學日密。
55、沒有新觀念,不會有進步;沒有大格局,不會有遠見。
56、事,無法要求“完美”,但至少要能“完成”,才算盡到己責;人,無法要求“萬能”,但至少做到“可能”,就能堪受擔當。
57、依附得人,可獲終身快樂;投靠非類,將造一生之殃。
58、受社會教育,為一家謀生;受心靈教育,為萬眾化導。
59、以智慧燈來點亮心光,以自性佛來成就內心,以六度法來治療心病,以七圣財來豐富內財。
60、幸運,總是垂青于勇敢的人;福報,總是降臨于厚道的人。
61、在貧困中,要有忠心志氣;在危難中,要有信心勇氣;在富貴中,要有善心義氣;在修持中,要有正心道氣。
62、所謂學問,在于治事,事不治,縱學無益;所謂佛法,在于治心,心不治,縱修無成。
63、法無善惡,善惡是法;境無損益,損益在人。
64、治學不厭是智者,教育不倦是仁者,做事不苦是勤者,受苦不訴是能者。
65、知己律己,是立身處世之要道;容他助他,是人際相處之良津。
66、知苦惱,才會本份不妄求;知慚愧,始能進步不退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