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人不學便老而衰。
2、積學于已,以待用也。
3、久物之味,久則可厭;讀書之味,愈久愈深。
4、學者須要會疑。
5、教人末見意趣,必不樂學。
6、去不仁則仁存。
7、為政之道,以順民心為本。
8、太強必折,太張必缺。
9、言不貴文,貴于當而已,當則文。
10、古之教人,無一物不使之誠心。
11、人無忠信,不可立于世。
12、言語須是含蓄而有余意。
13、學者必求師,從師不可不謹也。
14、學貴信,信在誠。誠則信矣,信則誠矣。
15、凡為人言者,理勝則事明,氣盛則招拂。
16、學者須要自信,既自信,怎生奪亦不得。
17、不誠則欺心而棄己,與人不誠則喪德而增怨。
18、不可巧言令色,曲從茍合,以求人之與己也。
19、獨處而靜思者非難,居廣而應天下者為難。
20、天地生一世人,自足了一世事。但恨人不能盡用天下之才,此其不能大治。
21、進學不誠則學雜,處事不誠則事敗,自謀不誠則欺心而棄己,與人不誠則喪德而增怨。
22、人有欲望就會失去剛強,如果剛強就不會屈服于欲望。
23、做官容易失去人的理想和抱負。
24、即使是天下的公事,如果用私心去辦理,就是私事了。
25、做學問的人不可以不通達人情世故。
26、人有意識地為公,其實就是私心。
27、因情緒激動去赴死很容易,無所畏懼地為正義而犧牲就比較難。
28、世間的事情雖然很多,但都是人與人之間的事。
29、天下的事情,不是前進就是后退,沒有固定的規(guī)律。
30、人靜之后可以見到萬物自然都有生機勃勃的春意。
31、用“說話謹慎”來修養(yǎng)他的德行,用“飲食有節(jié)”來修養(yǎng)他的身體。
32、易,是變化的意思,隨時隨地變化來順從大道的要求。
33、凡是解讀經(jīng)典與別人有所不同,沒什么害處。但是關鍵的地方不能不一樣。
34、圣人的話,如果說遠就像是在天上,如果說近就像是在地上。
35、一草一木都有它的道理。
36、學問來源于思考。
37、學者求學一定要務求實際,不要過早靠近名利才對。
38、滋潤養(yǎng)育自身一定要用誠敬,求學的目的就在于獲得知識和學問。
39、了解了它就一定喜歡它,喜歡它就要追求它,追求它就一定要得到它。
40、圣人的道理,平坦得就像大路一樣,學者苦于不能得其人門的要領。
41、如果不明事理,那么動就不知道往哪里去;如果不動,那么即使明白事理也沒有用處。
42、凡是事物都有本和末,本末是一體的,不可以把本末分開為兩段。
43、一個“中”字最難理解,必須是默默的理解,靠心來領悟。
44、良知良能,都不是從哪里學來的;是出自于天性和本能,不是依賴人力所能達到的。
45、本性就是天理。天下的理,推究其根源,沒有不是善的。
46、評價圣人的本質(zhì)沒有什么差別,但是評價他們有為的事業(yè)功績就會有差別。
47、天和人是一體的,相互之間沒有什么分別。
48、心志使氣發(fā)動的情況十之有九,氣使心志動搖的十之有一。
49、心有主見,就能不被外物所牽動。
50、孟子的行善和養(yǎng)氣的學說,都是前世的圣人們所沒有闡發(fā)過的。
51、君子教育學生是有次序的,先從小的、近的事情和道理教導他們,然后再從大的、遠的事情和道理教導他們。
52、圣人不敢有忘記天下百姓的仁德之心。
53、凡能在日常生活中學得人情世事,就是獲得了人生最高真諦。
54、從經(jīng)典中探求其理的目的在于實踐和應用。
55、研究學問的人要務求實際,不要靠近虛名。如果有意識地靠近虛名,那么大的原則已經(jīng)失去了。
56、君子為人處世,如果事情對義沒有什么傷害,順從低俗的做法是可以的;如果對義有害處,就不能順從。
57、君子做事依據(jù)天理而行,所以常常心情舒暢、安泰;小人做事被物欲所奴役,所以會有很多的憂愁、悲傷。
58、不偏不倚叫做中,守中不變叫做庸。
59、君子求學問為了自己增長知識,小人求學為了迎合別人的愛好。
60、每個人都各自有自己的長處,如果能避開短處而選擇人的長處,都可以任用。
61、做學問的方法沒有什么竅門,知道錯誤,趕緊改正錯誤罷了。
62、身體里面還有個真身就當他是心。
63、孔子的言語句句是出自自然,孟子的話句句是出自事實。
64、人的心本來是空虛的,應對萬物而不留痕跡。
65、人心的發(fā)動,是用語言來表達的。
66、君子莫進于學,莫止于畫,莫病于自足,莫罪于自棄。
67、教人末見意趣,必不樂學。
68、學者須要會疑。
69、積學于已,以待用也。
70、無人欲即皆天理。
71、熱極生風,窮極思變。
72、人無忠信,不可立世。
73、事之當革,若畏懼而不為,則失時為害。
74、順理則裕,從欲惟危。
75、為政之道,以順民心為本。
76、一念之欲不能制,而禍流于浪濤天。
77、懈意一生,便是自棄自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