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適百里者,宿舂糧;適千里者,三月聚糧。 舂(chong)
2、至人無己,神人無功,圣人無名。
3、鷦鷯巢于深林,不過一枝;偃鼠飲河,不過滿腹。 鷦鷯(jiaoliao);善筑巢,俗名”巧婦鳥“。
——《莊子·內(nèi)篇·逍遙游第一》
4、形固可使如槁木,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?
5、大知閑閑,小知間間。
6、日夜相代乎前,而莫知其所萌。
7、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,聶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。
8、樞始得其環(huán)中,以應(yīng)無窮。
9、是非之彰也,道之所以虧也。道之所以虧,愛之所以成。
10、天地與我并生,而萬物與我為一。
11、六合之外,圣人存而不論。
12、魚見之深入,鳥見之高飛。
13、且有大覺而后知此其大夢也。
14、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,胡蝶之夢為周與?
——《莊子·內(nèi)篇·齊物論第二》
15、吾生也有涯,而知也無涯。以有涯隨無涯,殆已!
16、安時處順,哀樂不能入也。
17、指窮于薪,火傳也,不知其盡也。
——《莊子·內(nèi)篇·養(yǎng)生主第三》
18、夫道不欲雜,雜則多,多則擾,擾則憂,憂則不救。
19、自事其心者,哀樂不易施乎前,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,德之至也。
——《莊子·內(nèi)篇·人間世第四》
20、人莫鑒于流水而鑒于止水,唯止能止眾止。
——《莊子·內(nèi)篇·德充符第五》
21、不忘其所始,不求其所終。
22、泉涸,魚相與處于陸,相呴以濕,相濡以沫,不如相忘于江湖。
23、隳肢體,黜聰明,離形去知,同于大通,此謂坐忘。
——《莊子·內(nèi)篇·大宗師第六》
24、日鑿一竅,七日而渾沌死。
——《莊子·內(nèi)篇·應(yīng)帝王第七》
26、是故鳧脛雖短,續(xù)之則憂;鶴脛雖長,斷之則悲。
27、夫適人之適而不自適其適,雖盜跖與伯夷,是同為淫僻也。
——《莊子·外篇·駢拇第八》
28、圣人不死,大盜不止。
29、彼竊鉤者誅,竊國者為諸侯,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,則是非竊仁義圣知邪?
——《莊子·外篇·胠篋第十》
30、不以物挫志之謂完。
31、天下有道,則與物皆昌;天下無道,則修道就間。
32、有機械者必有機事,有機事者必有機心。機心存于胸中,則純白不備。純白不備,則神生不定。神生不定者,道之所不載也。吾非不知,羞而不為也。
33、孝子不諛其親,忠臣不諂其君,臣子之盛也。
——《莊子·外篇·天地第十二》
34、圣人之靜也,非曰靜也善,故靜也。萬物無足以鐃心者,故靜也。
35、夫虛靜恬淡、寂漠無為者,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。
36、靜而圣,動而王,無為也尊,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。
37、無為也,則用天下而有余;有為也,則為天下用而不足。
38、不徐不疾,得之于手而應(yīng)[之]于心,口不能言,有數(shù)存焉于其間。
——《莊子·外篇·天道第十三》
39、名[者],公器也,不可多取。
——《莊子·外篇·天運第十四》
40、若夫不刻意而高,無仁義而修,無功名而治,無江海而閑,不道引而壽,無不忘也,無不有也。
41、平易恬淡,則憂患不能入,邪氣不能襲,故其德全而神不虧。
42、不為福先,不為禍始。
——《莊子·外篇·刻意第十五》
43、古之所謂得志者,非軒冕之謂也,謂其無以益其樂而已矣。今之所謂得志者,軒冕之謂也。軒冕在身,非性命也,物之儻來,寄者也。寄之,其來不可圉,其去不可止。故不為軒冕肆志,不為窮約趨俗,樂彼與此同,故無憂而已矣!
44、故曰:喪己于物、失性于俗者,謂之倒置之民。
——《莊子·外篇·繕性第十六》
45、今我睹子之難窮也,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,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。
46、往矣!吾將曳尾于涂中。
47、惠子曰:“子非魚,安知魚之樂?”莊子曰:“子非我,安知我不知魚之樂?”
——《莊子·外篇·秋水第十七》
48、人之生也,與憂俱生。
49、烈士為天下見善矣,未足以活身。吾未知善之誠善邪?誠不善邪?若以為善,不足活身;以為不善矣,足以活人。
50、至樂無樂,至譽無譽。
51、生者,假借也。
52、死生為晝夜。
53、髑髏曰:“死,無君于上,無臣于下;亦無四時之事,從然以天地為春秋,雖南面王樂,不能過也。”
54、褚小者不可以懷大,綆短者不可以汲深。
——《莊子·外篇·至樂第十八》
55、達生之情者,不務(wù)生之所無以為;達命之情者,不務(wù)知之所無奈何。
——《莊子·外篇·達生第十九》
56、直木先伐,甘井先竭。
57、君子之交淡若水,小人之交甘若醴。
58、行賢而去自賢之行,安往而不愛哉?(注:自賢之行的“行”之當作心。)
——《莊子·外篇·山木第二十》
59、夫哀莫大于心死,而人死亦次之。
——《莊子·外篇·田子方第二十一》
60、人之生,氣之聚也。聚則為生,散則為死。
61、汝齋戒,疏瀹而心,澡雪而精神,掊擊而知。
62、人生天地之間,若白駒之過隙,忽然而已!
63、哀樂之來,吾不能御,其去拂能止,悲夫!世人直為物逆旅耳。
——《莊子·外篇·知北游第二十二》
64、匠石曰:“臣則嘗能斫之,雖然,臣之質(zhì)死久矣!”自夫子之死也,吾無以為質(zhì)矣,吾無與言之矣!
——《莊子·雜篇·徐無鬼第二十四》
65、故圣人其窮也,使家人忘其貧;其達也,使王公忘爵祿而化卑;其于物也,與之為娛矣;其于人也,樂物之通而保己焉。
66、人皆尊其知之所知,而莫知恃其知之所不知而后知,可不謂大疑乎!
——《莊子·雜篇·則陽第二十五》
67、筌者所以在魚,得魚而忘筌;蹄者所以在兔,得兔而忘蹄;言者所以在意,得意而忘言。
——《莊子·雜篇·外物第二十六》
68、寓言十九,重言十七,卮言日出,和以天倪。
——《莊子·雜篇·寓言第二十七》
69、能尊生者,雖貴富不以養(yǎng)傷身,雖貧賤不以利累形。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,皆重失之。見利輕亡其身,豈不惑哉?
70、知足者,不以利自累也;審自得者,失之而不懼;行修于內(nèi)者,無位而不怍。
——《莊子·雜篇·讓王第二十八》
71、且吾聞之,好面譽人者,亦好背毀之。
——《莊子·雜篇·盜跖第二十九》
72、巧者勞而知者憂,無能者無所求,飽食而遨游,泛若不系之舟,虛而遨游者也!
73、莊子曰:知道易,勿言難。
——《莊子·雜篇·列御寇第三十二》
74、不離于真,謂之至人。
75、古之道術(shù)有在于是者,莊周聞其風而悅之。以謬悠之說,荒唐之言,無端崖之辭,時恣縱而不儻,不以觭見之也。以天下之沉濁,不可與莊語。以卮言為曼衍,以重言為真,以寓言為廣。獨與天地精神往來,而不敖倪于萬物。不遣是非,以與世俗處。其書雖瑰瑋,而連犿無傷也。其辭雖參差,而諔詭可觀。彼其充實,不可以已。上與造物者游,而下與外生死、無終始者為友。其于本也,弘大而辟,深閎而肆;其于宗也,可謂調(diào)適而上遂矣。雖然,其應(yīng)于化而解于物也,其理不竭,其來不蛻,芒乎昧乎,未之盡者。
76、一尺之捶,日取其半,萬世不竭。
77、飾人之心,易人之意,能勝人之口,不能服人之心,辯者之囿也。
——《莊子·雜篇·天下第三十三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