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位置:首頁 > 佛家經典禪語 > 禪語> 正文

六祖慧能傳奇禪語33句【共33句】

作者: formermaster 發(fā)布時間:2025-01-21 12:03:12 點擊:36158℃手機閱讀>>
Tips: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或下一篇圖

六祖慧能傳奇禪語33句

1、禪者不思善,不思惡,各自觀心,自見本性,即可頓悟菩提。

2、該放下時就放下,該舍棄時就舍棄。不但下棋如此,學習佛道亦是如此。不舍棄些什么,又怎么能得到呢?只有空的瓶子,才能灌進醍醐。

3、人的心量非常廣大,如同虛空一樣,沒有邊際,沒有方圓,沒有大小,也沒有顏色,沒有上下長短,沒有怒喜,沒有善惡是非,也沒有頭尾。像這樣超越對立,融化矛盾,不執(zhí)著、不貪愛,就是般若和禪定。

4、越是無風靜定的燈光,越能顯發(fā)靈明的光芒。禪定與般若亦是一樣,越是甚深禪定,越能激發(fā)出般若智慧。

5、忍辱波羅蜜,是菩薩必須修行的。

6、這一大堆木柴,就像人的各種貪欲,它燃起的熊熊大火,雖然能驅使人為滿足欲望而奔波,但它并不能光耀人的生命歷程,反而是以燒掉整個生命為代價。而覺悟的智慧如同燈光,一盞燈光,能驅散千年的黑暗,照亮人生,迷途知返。(前一句對話:“老五驚奇地說:‘哎呀,你們看怪不怪,這火盆里燒著許多木柴,卻不如一盞小小的油燈,能照得滿屋亮堂。’”

7、所謂風動、幡動,本質上是心與鏡的關系。風是境,幡是塵客,所以釋迦牟尼說:“有因有緣世間生,有因有緣世間滅。”佛法是緣起法,它的最高明之處,就在于它揭示了宇宙人生的真諦——緣起性空。佛陀還說過:此有故彼有,此生故彼生;此無故彼無,此滅故彼滅。宇宙中的萬事萬物,都是因緣所生,并且互為緣起,互為依存,互為條件,互為前提,也就是互為因果。

8、三界唯心,萬法唯識。心生則種種法生,心滅則種種法滅。動靜、善惡、美丑、好壞……世界上的一切矛盾對立,都是我們這些人各自依據自己的好惡、利害……強行分別而產生的。所有爭端的升起,一切矛盾的產生,也都是源自我們以不同的價值、舍此取彼的結果呀!

9、世上本無事,庸人自擾之。

10、境由心造,法由心生,一切都是我們人心的作用。

11、幡動而心不動,自凈其意,自空其身,自然趣入大道。

12、從佛法的角度來說,宇宙中的萬事萬物,都是有因有緣才產生的。

13、學佛之人并不是要像草木一般,不去分辨善惡,而是不因善人善事就歡喜奉承,也不因惡人惡事就憤恨怨怒,更不能以自己的喜惡、利害為標準,來判斷事物,觀察事物。學佛之人應以平等無差別的本心來面對世界,讓眾生和事物的本來面目呈現出來。所以,《金剛經》說:“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。”

14、佛性是遠離永恒與短暫、美與丑、善與惡的境界,完全超乎分別之上,就是不二之法。

15、佛法,就是教導人們遠離貪愛、執(zhí)著。那怕是行善的功德,或成佛得道的渴望,都不可貪愛執(zhí)著。你行善不為人知,不求回報,就是菩薩布施,就是最高的智慧呀!

16、善知識,你等剛剛念誦過三皈依。我要奉勸諸位的是,希望你們皈依自己本性的佛、法、僧。其中,佛是覺悟,法是正確的佛法,僧是清凈。用自己的心去皈依覺,便不生邪惡,寡欲知足,能擺脫對財色的執(zhí)著,這就叫?;鄢渥?。自己的心皈依了正法,就沒有了邪見。沒有邪見,也就沒有人我的區(qū)別、傲慢自大、貪欲愛憎的執(zhí)著,這就叫遠離貪欲。自己的心皈依了清凈,一切的煩惱愛欲等外界環(huán)境都不沾染自己的清凈心,這樣眾生就變成了尊貴的覺者。

17、如此修行,便是自己皈依自己,皈依自己的佛性。佛性像天色常清,日月常明;因有浮云的一時遮擋,才變得陰沉昏暗。忽然一陣清風吹散了浮云,就會立刻明朗起來。世人的心性常常變化就像天上的云一樣。

18、有智慧的人們,智如太陽,慧如月亮,智慧如日月一樣永遠明亮。如果執(zhí)著于外界事物,就會被自己的妄念浮云所覆蓋,使自己的佛性不能明澈清晰。如果遇到有修行的高僧大德,聽到真正的佛法,自己鏟除迷妄,就會內外清澈,明心見性……

19、事實上,佛法無處不在,禪要無時不有。它與我們日常生活的每一件事都有關聯,就存在于行、住、坐、臥當中,在砍柴挑水、種地做工當中。我們生活中的那些真知灼見,那些規(guī)律性的東西,就是佛法呀!全心全意、專心致志勞動,就是修行;領會到了生活的真理,感悟到了真、善、美,那就是覺悟。

20、我們佛教所說的般若,就是空慧,也就是體悟空的智慧。若能修得心靈空蕩蕩、磊落落,連生命都不執(zhí)著,無私地奉獻給眾生,才真正是積極救世的大無畏精神哩!有些世間的學者,只理論上講什么公而忘私,卻不能從本質上看透自我,又如何能夠做到完全忘我呢?

21、不思善,不思惡,也并不是斷掉思想,弄得善惡不分,是非不明,而是在分辨善惡當中,不起任何貪愛、執(zhí)著。

22、菩提不在遙不可及的天堂,而在我們生活的世間,是最平凡的東西。

23、一個勤奮修行的出家人,也許能夠不貪愛世間的財、色,但很難斷除對佛法、經典的執(zhí)著。這也是貪欲,必須鏟除!菩薩應以空蕩蕩,無所得的本心,來領悟佛學的大道和宇宙人生的真諦。

24、前念不生即心,后念不滅即佛;成一切相即心,離一切相即佛。

25、佛眼看世界,一切眾生都是佛,不管茅草香花,都是清凈佛身的顯現!山河大地處處都是美妙的道場。

26、差別,僅僅是人心的取舍。

27、禪,不是純自然主義,禪者反對放任自流,更強調人的主動性與能動性。我們人,作為自然之子,棄惡揚善,改造自己,就是自然;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,使之更加契合宇宙人生的規(guī)律,才是真正的順其自然。禪者之所以是真正的智者,原因也就在于此!

28、佛的知見,也就是覺悟的知見。佛就是覺。覺分為四種,開啟覺的智慧,顯示覺的智慧,領悟覺的智慧和深入覺的智慧。如果聽到開導啟示就能深入到覺的智慧中,這就是覺悟的智慧,自己的覺心、本性也因此得以顯現出來。所謂佛的智慧,實際上就是你自己的心,此外再沒有其它的佛。人們往往是自己掩蓋了本性的光明,迷戀于各種表面現象,受自己情欲的干擾,心甘情愿地受物欲的驅使。所以我佛釋迦牟尼才假借種種方法苦口婆心地講說,規(guī)勸人們安定收心,不要向心外去妄求,如果你具有正確的認知和見解,就會常生智慧,觀照自心,止惡行善,這就開啟了佛的智慧。

29、禪,不可言說,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。佛法的奧妙,也無法用文字來表達。一切經書,包括《法華經》,都是佛陀教導我們開悟的工具。它如同指向月亮的手指,目的是為了讓我們順利、快捷地找到月亮。而手指本身,并非明月。你若是僅僅研究手指的粗細、長短、顏色,永遠都找不到天空中的月亮。所以,學佛之人要直接探求佛法的本意,而不是執(zhí)著于經典。你如果用這樣的心態(tài)持誦《法華經》,那么,一切妙法就會像蓮花一樣,自然而然地從你的口中生出來!(情境是有一位弟子誦讀《法華經》,即《妙法蓮華經》,只知道字面意思)

30、你的本性就猶如虛空一般,空無一物可見,這就叫正見;了無一物可知,就是真知。它沒有什么青黃顏色,也沒有大小長短,但見空空靈靈,清清凈凈,覺體圓明,即是見性成佛,也就是如來知見。

31、佛祖釋迦牟尼在《金剛經》中說,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。這就是說,真正的佛是無相的,學佛之人不可執(zhí)著于外在的形象而迷失了自心,我們禮拜的應該是自性本具的天真佛,而不是這些泥塑、木雕的偶像。

32、業(yè)障在你心中,我怎么能給你消得掉?若是你得了病,我能替你吃藥嗎?人,只有自己能救自己。

33、要知道,老鼠不去貓窩里偷吃,不在貓爪子上拉屎,知道避開危險,正是它有佛性的證明。它與我們人類一樣,都有肉體與心靈上的煩惱,也想遠離、消除這些煩惱。這種避苦趨樂、尋求解脫、向往平安、愉悅的心性,正是眾生佛性的顯現。這也就是說,老鼠本來具有佛性。

相關佛家經典禪語

猜你喜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