夢參老和尚禪語50句
1、看到人家富貴,不要羨慕,多做好事,莫問前程。他人的富貴不是現生的,而是前生修來的。發(fā)財了之后,他的財用來幫助別人,來生才受這個報。你一生做任何事情都成功,就說明你的前生善業(yè)很重。 佛教一切都講因緣,就是三世因緣,過去,現在,未來。因緣本身就是因果。
2、修行就是把口里所說的,身體所做的,心里所想的修理修理,把惡變成善。這種修理還不夠,還有把善惡之見也修理修理,無我、無人、無眾生相,要能達到這個目的,功力就到一定程度了,這個時候才能夠自在。這個修理當中就是觀,人罵你、贊嘆你,能達到不動心,心不為外境所動,就有功夫了。
3、有智慧的人會如是觀察,我們今生所受的,就是過去世我自己所做的。 明白之後,你看一切事、一切物、一切人,你會感覺到一切平等平等,沒有不平等的,自己做的自己受,有甚麼不平等的呢? 佛教所說的平等是這樣的說法,在因果律方面講平等,自做自受的平等。
4、平日里吃飯、穿衣、說話、做事,心能夠經常觀照,不讓念頭錯失了,心永遠定在阿彌陀佛上,定到極樂世界上,這叫三昧。我們說三昧加持力,誰加持?除了諸佛加持,是你自己加持自己的。
5、什么才是信心成就呢?覺知前念起惡,止其后念不起者。當第一個念頭不對時,馬上就能止住,不相續(xù),就是信住、信位的菩薩了。對三寶一信入之后,這個菩提心不會動搖,不會變化。遇到自己有任何的艱難,寧舍身命也會保持菩提心的境界。
6、人在苦難當中,至誠心容易生起;一旦安逸了,虔敬心也就跑遠了。求身體好一點,身體真的健康一些了,就忘了菩薩三寶,忘記生死無常又去放逸了,這種問題每個人身上都存在,這是必然的。除非修定成功得到禪悅法喜,心靈真正受到佛法滋養(yǎng),“信心”才會不退! 否則,一切眾生都一樣會隨習氣業(yè)力退轉。
7、平日吃飯、穿衣、說話、做事,心能夠經常觀照,不讓念頭錯失了,心永遠定在阿彌陀佛上,定到極樂世界上,這叫三昧。我們說三昧加持力,誰加持?除了諸佛加持,是你自己加持自己的。
8、很多人學法學了很久,信佛也信了很多年,始終不知道怎么樣修道、怎么樣入道,那是因為他貪愛心、財色心始終斷不了,每天都活在熱惱當中,離道甚遠無法進入。文殊菩薩教導 “善用其心”, 我們若能常時警醒,用般若智慧去觀照、去對治,如是修學佛法的人很快就能與道相應。
9、調伏就是功夫,平常禮佛、拜懺、誦經,都含著調伏的意思。說念阿彌陀佛,念阿彌陀佛很不容易,大家試一試,讓你念念從心起,念念不離心,你就能慢慢達到一心不亂了。你能否每一念都從心起?能不能念念都還歸于心?你說念佛容易?要達到這種境界,不容易! 這就要功夫,就要平日的修與行。
10、我們通常是做禮懺、念經、念佛,或者上早、晚課,這樣修行是不夠的。因為我們忽略了現實生活里的境界。我們修行的時候,所有外邊的、現前的一切現象,都是我們對境煉心的助緣,跟我們所修的法都有關系。
11、要掌握時間,生命是有限的,誰也不能把握,誰也不敢說自己能活百年千年。但是,在你尚能做主之時,念念都要不離開佛法僧三寶,要好好的用功預備資糧。
12、有智慧的人會如是觀察,我們今生所受的,就是過去世我自己所做的。明白之后,你看一切事、一切物、一切人,你會感覺到一切平等平等,沒有不平等的,自己做的自己受,有什么不平等的呢?佛教所說的平等是這樣的說法,在因果律方面講平等,自做自受的平等。
13、你要經常提起正念如理做觀,經常在智慧光明之中。當你觀想光明照耀你的周身,注入你的身心,有時候你觀想從頂門注入你的身心,你的身心排出去的大概都是黑氣,你業(yè)障消失了。經常這樣觀想,之后你就開始念“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”,這是最好的修行法門。
14、要掌握時間,生命是有限的,誰也不能把握,誰也不敢說自己能活百年千年。但是,在你尚能做主之時,念念都要不離開佛法僧三寶,要好好的用功預備資糧。
15、對三寶一定得恭恭敬敬?,F在有很多二寶弟子,信佛信法不信僧。這樣一來,沒信佛也沒信法,為什么呢?佛說的三寶,短了一寶,誰來傳法啊?若是沒有那些老和尚傳下來,法早沒有了。有些老和尚用他的生命來護法,來換取法的存在,你為什么不尊敬他?想修解脫道,只皈依佛、皈依法,你就解脫了嗎?
16、布施的時候要有舍心,什么都舍。要內施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都舍。意施怎么舍呢?隨人家的意愿。我有我的看法,人家有人家的看法,我就歡喜人家的看法,把我的看法收起來,讓他高興。布施包含內施、外施、財施、法施、無畏施。如果有人害怕了,能給他安慰,讓他不害怕,這叫無畏施。
17、為什么心里不清淨呢?沒有智慧,把一切法看成實有的,想求得到。大家念《心經》,可能只是念念而已,沒有仔細注意。要「依般若波羅蜜」,怎么依般若波羅蜜呢?般若波羅蜜就是有智慧,學著有智慧,做什么事都能成功,把惑業(yè)斷了,也能得到解脫。
18、大家學佛經的時候,要是從那個最不理解的、最深入的地方入手,不論密宗的大手印,還是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,如果無法理解的時候,怎么辦呢?回過頭來,從自己現在的一念心入手,如果把現前一念心掌握住,煩惱就是菩提,貪、瞋、癡就是戒、定、慧。
19、一引起法,凈法也有,染法也有。佛已成就了,他是純凈法的,他說這些染法,是讓我們認識的,讓我們分析的。在我們身上存在的究竟是什么,我們每一位道友都可以對照一下,你拿佛、法、僧三寶對照一下,這對叫修行。
20、要信你自己的心是清凈的。心本來是清凈的,是你后來給它增加負擔,犯了很多的錯誤,給它增加了業(yè),一生一生的,越迷越深,越深越造。你可以消除這個果報,從你現在的善念開始,善念逐漸增加,善果逐漸生起,惡果逐漸消失。
21、我們經常說佛、法、僧三寶,什么叫佛?佛就是覺悟的覺。當你覺悟了,你就是佛;你沒有覺悟,你就是眾生。你現在在哪一道,就是哪一道的眾生。所以你覺悟了,你就是佛。但是覺悟,有究竟,有不究竟,佛也有分證的。
22、不論你是學哪一個法門,也好,或是學五教華嚴,學四教法華;既使在西藏學密宗,學大灌頂,學圓滿道次第,任你學那一法,都有個共同的基本要求,都要做到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。如果沒有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,不稱為佛弟子;不稱為佛弟子;你就不能夠依照佛的教遵去做,你便不能領受佛的教遵。
23、如無健康身體,修道難! 沒有健康的身體,不能拜佛,不能禪坐…種種逆緣很不容易修成道果。 照顧好身.心健康 才可用這個身體借假修真。
24、不偏不違,不斷不常,不一不異為正;能使眾生生起覺悟,軌生物解,任持自性,即為法義。 凡夫沒有覺悟不能解,佛才令正法住世,令其生起覺悟。一切諸法無所住,不可執(zhí)有,不可執(zhí)無。悟到此能見到自己的本身,法身。
25、心里的煩惱、心里的垢染,你想頓斷,一下就清凈,像六祖大師一聞法便大徹大悟,這要善根深厚,對于我們來說是很難做到的。應該學習神秀大師的方法:身是菩提樹,心如明鏡臺,時時勤拂拭,勿使惹塵埃。這是漸修。學佛的方法有兩種,一種是漸修,一種是頓悟。要明白,頓悟也是從漸修中來的。
26、遇到有人對我不好、侮辱我了,或者罵我、輕賤我,奪我的利益,損害我,我們應當忍他、讓他。佛教導我們要忍,這個忍并不表示我們卑賤,軟弱,這個忍并不表示我們沒有跟他奮斗的能力,這種忍是一種智慧,在讓他的時候是在成就他,不讓他再去造業(yè),這里頭就要有這種智慧和觀修。
27、受過三皈依就不再墮三途了,但是這有個前提,前提是什么呢?只有你停止造作惡業(yè)了,才不墮三途啊。
28、當智慧未開時,要遠遠避開世間名和利。地位愈高,名聲愈大,就愈危險。要徹底放下,放得愈干凈,愈容易成就。
29、神通,‘神’就是天心,就是你現前一念心、自然的心。
30、《心經》上的第一個字就叫你觀,觀就是思惟,思惟就是你想,你一天想什么?經過你的想,經過你的思惟,經過你的理解,把一切諸法都看破了,生滅無常,無人、無我、無眾生相,看破了、放下了,你才能自在啊!
31、一切諸法因緣生起的,因緣生諸法,因緣也能滅諸法,諸法的生滅都是因緣。緣起諸法沒有實體,因緣所生沒有實體的。一切諸法建立在什么上呢?空。所以我們說出家人是成為空門,所謂「進入佛教,頓入空門」,一般的是這樣說。空門空不空?空門不空,因為空門不空而建立一切法。這一切法是什么?世間相。
32、佛教我們要慈悲喜舍,對一切眾生有一個大慈悲心。這比我們保存的最寶貴的珍寶還珍貴,看見一切都生歡喜。這都是我們過去世的父母、未來的諸佛,我們有什么可驕傲的呢?每部經都是這樣教導的,一切眾生都是未來諸佛、都是我們過去的父母,這樣子你還能傲慢起來嗎?這就是轉化你驕慢、愚癡、貪戀的心。
33、為何有的人會生病痛苦呢?那是因為你過去殺生業(yè)很重!所以你今生經常害病,怎么辦?有對治它的方法,你可以放生。不要像別人講的去買來放生,而是隨時隨地遇到你能做得到的,你就放生;這是對治多病短命最好的方法。
34、對于供養(yǎng)的功德,不要起執(zhí)著心。我們很多道友都是務實主義,供養(yǎng)之后,就期盼著菩薩給我送來自己所求的,認為這才是真實的。他不明白,這是在用自己的信仰在談條件做交易,這是錯誤的。這就是執(zhí)著心,貪戀心,都是沒有正見的信心。
35、夢究竟是假的是真的呢?全部是假的,沒有真的。只有佛成了佛了,你所做的夢全醒了,因為現在以佛來說:夢里明明有六趣,覺后空空無大千。
36、修行不容易,我有經驗的。當年請弘一大師講經結束,送他離開青島以后,我就發(fā)心拜占察懺,拜了很長一段時間,身心安定,剛剛有點暖氣兒日本人就來了,這是我的業(yè)呀!沒辦法,只好中斷了。等到后來去藏地,住監(jiān)獄就更沒有因緣拜了。這就是修行的障礙,所以說修行不容易。
37、信是根,信久了產生一種力量。什么力量呢?能夠除一切邪知,依著正道的修行。信往前進一步,念念不悖三寶。警告我們,你信了佛了,相信是佛了,自己本具是佛。那佛干的是什么事,就是化身佛他一天做什么,那你應該做什么。精進心是讓你把你念頭看好。
38、菩薩是畏因,咱們眾生是畏果。菩薩不敢造一點壞事,一起念馬上就止住,覺知前念起,只須后念不起,不讓它相續(xù)。眾生不然,眾生就是相續(xù),眾生他是非得發(fā)這身口七支,他在貪里頭,他說:“我沒做啊,我心里想啊,我不敢去做啊。”不敢去造業(yè)那也是止了,這是世間的因果。
39、無論修行哪一個法門,最大的障礙就是中斷魔。為什么中斷叫魔呢?不能相續(xù),修行力量中斷了。再來又得從頭做起了,不是那個力度了,修行也如是。過了這個機會,再想重復,恐怕很難了。
40、凡受三皈五戒者,要發(fā)菩提心。什么叫發(fā)菩提心呢?就是發(fā)利益眾生的心。你受了三皈了就成為菩薩。菩薩是做什么的,是利益別人的。梵語菩提薩埵,翻譯呢就是覺有情,讓一切有情都能夠學佛,皈依三寶。這就是你受了三皈五戒,發(fā)菩提心所應該做的。
41、《地藏經》說:你有千百萬億愿、千百萬億事,都可以向地藏菩薩求,地藏菩薩都能滿足你的愿。但是總的說,你要願一切眾生得幸福,我們第一個回向都是法界眾生。五欲的事兒少回向,五欲就是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。多回向得智慧,有了智慧你什么都能知道了,你什么都能成就了。
42、「佛」、「法」是兩回事。佛是什么涵義?佛就是明白,就叫佛。這個人明白了,是個明白人,給他標名,跟人不同,就叫佛。佛叫什么?明白覺悟的人。我們還沒明白、沒覺悟,那就跟這明白覺悟的學,學什么呢?學覺悟、學明白。那樣我們漸漸就能達到覺悟明白了。
43、菩薩跟羅漢的區(qū)別在哪里?都成了道,都了了生死。一個是利益別人,一個是只能自利。道在人弘。一切真正的道理要人去弘揚,釋迦牟尼佛已經不在世了,快三千年了,如果沒有人弘揚,斷滅了、消失了;如果斷滅消失了,我們這三千年來的弟子還能聞到佛法嗎?那就聞不到了。聞不到就得不到度了,不能得度了。
44、學佛修行就是要改正自己思想和行為。先以佛法改正不好的思想,然后以戒律改變錯誤的行為?,F在我們思想不正,行為不正,都要糾正過來。行為要正,心更要正。一切都是由心主宰,由心帶動,心正一切正,修行就是修一個正確的心性。心態(tài)放平了,一切都會風平浪靜;心態(tài)放正了一切都會一帆風順。
45、唯心所現、唯識所變,懂得這個道理,你說修行、拜懺也好、念經也好、干什么都好,先注重你的心在想什么?如果你拜懺,拜「藥師懺」、藥師如來,你就想著藥師如來!你在這里拜「藥師懺」,心里卻想地藏菩薩、想觀音菩薩,這都不對,這叫妄心。還不說你想到世間,想到貪、嗔、癡上,那更不要說了。
46、每一部經、每一部論,都告訴你修行的方法,像我們念「金剛經」的,有沒有想一想「金剛經」說什么?你怎么樣依「金剛經」修行?不注意這些問題,只念文字而已,念了三年還如是,一點轉變也沒有。學佛法要用到你的心上,去變化你的心,變化你的態(tài)度,一切全變,真信不疑,你再用起功來,比以前增加百倍。
47、念佛法門怎么念呢?不是那么簡單的念一句“阿彌陀佛”就好了,不見得這樣子。你用哪個心念佛?如果用嗔心念佛,用貪心念佛,用愚癡心念佛,只求自己得到好處,這樣來念“阿彌陀佛”,你生不了極樂世界。你必須有清凈心,如果你沒有清凈心,充滿貪、嗔、癡、煩惱,這樣子學法修法,是沒辦法辨別清楚的。
48、大家別認為受苦不好,越受苦你才能與道相近。所以佛教導我們,比丘不求無病,"無病則貪欲生",身心安逸就會助長貪欲。有了病了,苦;知道苦了,他才修行,他道心才會升起。好多道友,他沒病的時候,懈懈怠怠,等到有病苦逼迫了,他才會很精進。這一精進不要緊,到臨命終時,他有能力出離輪回往生凈。
49、學佛是為了學樂,為了斷苦,為了斷苦的因。 以苦為師是古德警示世人的話??嘈校缴嚼镄锌嘈?,就可以成道嗎? 不是這樣的。 所謂苦行,是為了磨練自己的道心和對世間物質的執(zhí)著,為了讓自己在面臨逆境的時候不被境界所轉,是這個意思。 四諦,苦、集、滅、道成就之后,永遠就不會再受苦了。
50、八萬四千法門最終沒有離開這顆心,所以要把你的心修好。心是指揮身的,也是指揮口的,也能指揮這個妄想心?,F在我們這是妄想心,要把它變成真心,“真心”是性空的,所有一切法是緣起的,能掌握好性空緣起、緣起性空,這是最大的修行。